5年前,广东东莞的“制鞋大户”华坚集团决定到埃塞俄比亚投资建厂,如今在那里已拥有近5000名员工、毛利率超过12%,成为该国最大出口企业。从去年开始,华坚集团与埃方合作建设国际轻工业园,目前已有10多家企业签订了进驻协议,一期工程有望在2016年底前完工。华坚集团曾在越南遭遇投资设厂无功而返的挫折,而后是如何转战非洲完成“国际化”升级的?
赴越南设厂失利,转向埃塞俄比亚
华坚集团是国内为发达国家品牌女鞋提供代工服务的最大ODM供货商之一。然而,随着土地、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抬升,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制鞋产业很难在同一地区长久生存。为应对这一问题,华坚集团2004年开始到越南投资办厂,到2008年时不得不撤资。“培训和员工素质不足,鞋的质量始终达不到预期标准,而且产业链不配套,很多原材料还要从中国运过去,很麻烦。”华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翼孔坦言,企业当时比较缺乏“走出去”方面的人才,与投资地政府沟通不足,对所在国法律法规也不熟悉,发生过不少劳资纠纷,因此遭受了挫折。
2011年,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到深圳参加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曾到东莞考察过华坚集团,并发出投资邀请。此后,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率队前往埃塞俄比亚考察,再次萌生了“走出去”的念头。
华坚集团管理层认为,埃塞俄比亚劳动力成本低廉、约为东莞十分之一,皮革资源丰富、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原材料问题,当地政府对出口创汇、安置就业的外资企业也比较重视,政企关系相对和谐。“更为重要的是,埃塞俄比亚政局相对稳定,而且社会治安状况不错。”长期在当地工作的华坚集团财务经理秦性涛表示,二十多年来,埃塞俄比亚没有出现过政变与内战,只有索马里州部分地区存在分离武装的暴力活动,其他地区治安大体稳定。
图为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
人才培训先行,融入当地社会
2012年1月5日,华坚集团设立在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区的新厂正式投产。如今该厂每年已可生产200多万双鞋,员工从500多人增加到4000多人,每年为埃塞俄比亚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
吸取在越南投资失利的教训,华坚集团在开厂之前就十分重视人才培训工作,2011年年底招聘了200名埃塞俄比亚大学生到中国接受培训,主要学习中文、制鞋技术和管理知识等。目前,埃塞俄比亚鞋厂的普通员工工资待遇接近于当地公务员,每月工资折合成人民币为300多元,而且包吃饭和接送。由于待遇较为优厚,每次招工的职位都供不应求。“有一次我们招100多人,结果来了3000多人排队。”秦性涛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做了不少准备,但华坚集团在处理劳资关系方面也曾因不熟悉当地社风民俗遇到纠纷。“当地9月有一个跟月亮有关的节日,某一晚月亮圆了明天就休假,不圆就不休假,我们一开始不知道,结果员工意见很大,劳资关系很紧张。”秦性涛说,“后来我们到了这个月天天晚上看天气预报、看夜空,以便提前安排生产和轮休。”
刘翼孔说,由于企业重视了解和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宗教民风和员工合法权益,建立了内部激励机制,目前埃塞俄比亚工厂内劳资关系较为和谐,很少发生劳资纠纷和罢工事件。
目前,华坚集团埃塞俄比亚工厂内近5000名员工中,只有140多人来自中国,他们多数集中在技术部门。埃塞俄比亚本地员工中已有2人被提拔成为工厂高管,管理着上千名车间员工。
再建工业园区,搭建新的平台
2015年4月,埃塞俄比亚-中国东莞华坚国际轻工业园奠基。张华荣在奠基仪式上说,这个轻工业园占地面积126公顷,总投资32亿元人民币,包括产业区、公寓住宅区、商务办公区、商业街区等9个片区,将于2020年建成,将为埃塞俄比亚提供超过3万个工作岗位。
这一轻工业园的实际建设方、运营方、管理方都是华坚集团,工业园一期8万平方米预计在今年10月竣工,目前签订入驻工业园的已有10多家企业,涉及化工、布料、皮革、纸箱等制鞋配套行业。除吸引更多企业完善制鞋产业链配套外,这一产业园区建设还将带动更多中国企业到海外集群发展。
张华荣认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拓展,中非经贸合作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为华坚集团和许多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提速、城镇化势头强劲的一些非洲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和服务业已成为当地发展的新推动力,市场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新华社经济分析师詹奕嘉)
以上内容摘自新华丝路中文数据库——投资案例。敬请关注新华丝路网(silkroad.news.cn)。